[拼音]:suozixie
[外文]:portunus
甲壳动物(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属的统称。古称蝤蛑。重要经济蟹类。
形态头胸甲很宽而短,额缘具2~6齿(一般4齿),前侧缘斜拱形,长于后侧缘,通常有9齿,末齿一般很长。略呈梭形,故称梭子蟹。螯足长大,棱柱状,两指具齿;末对步足扁平呈桨状;适于游泳和掘沙。
经济种梭子蟹属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的种类甚多,大型可供食用的主要有下述3个种。
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俗名枪蟹、,是中国著名的食用蟹。头胸甲呈茶绿色,带有紫色和白斑云纹,中部隆起,胃区及心区共有3个疣状突起,故名三疣梭子蟹,一般体宽180毫米左右,体重400克上下,最大雄性体宽达230毫米,体重600克,雌性可达232毫米,重625克。此蟹仅产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沿海,中国以渤海产量最高。栖于盐度30~33、水深7~100米、底质为软泥或砂泥的近岸浅海,喜微光。借末对步足在底层或近底层水中游泳活动,也集群作一定距离的洄游。末对步足爬行时置于背部,也可用以挖掘泥沙,将身体潜埋于其中,仅露出眼和触角,既便于隐蔽自己,也利于袭击小鱼或其他动物。产卵索饵期间昼夜垂直移动较明显。白天匍匐海底,夜间活动觅食。食性杂且贪食,喜食动物尸体。性凶好斗,常残食弱小同类或刚蜕壳的个体。
三疣梭子蟹每年11月上旬开始进行短距离的越冬洄游,移居到较深的海域越冬;翌年3月下旬水温回升后再向近岸移动,4月底前后形成产卵群,向沿海各浅海处的产卵场进行生殖洄游。产出的卵粘附于雌蟹腹部附近。5月中旬后抱卵蟹数量增多,至5月底、6月初约占雌蟹80%以上,至9月还有零星抱卵个体。每蟹所抱卵数一般在几十万至200万粒间。每年一般产卵2次,间隔期约1个半月。第2次产卵高潮出现于6月中旬,产卵量通常大于第1次;产卵时水温较高,幼体孵出的时间较第1次大为缩短。刚产出的卵为黄色,半月后转为褐色,继而卵色变为灰黑。孵化的溞状幼体在水中营浮游生活,在近岸浅海经4期的变态发育。第4期溞状幼体蜕皮后成为大眼幼体,具1对螯足和4对步足,但腹部直伸,未折于头胸部之下。此后再经1次蜕皮就变为幼蟹,初具蟹形。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幼蟹蜕皮生长很快,经8~11月的主要索饵肥育时期,体宽就能达到100~130毫米。成熟的个体在越冬前进行交配,交配时间可持续1~2天,在此过程中,雄蟹常携带雌蟹同游。交配后的个体经过越冬翌年再次生殖洄游到近岸处活动。三疣梭子蟹一年2汛,春汛主捕产卵群体,秋汛主捕索饵群体。
远海梭子蟹(p.pelagicus)雄性深紫蓝色,雌性茶绿色,均带有不规则的浅蓝色及白色斑纹,俗称花蟹。一般体宽135~165毫米,体重200~350克;大的雄蟹体宽达175毫米,重450克。栖于水深10~30米的泥质或沙质海底,每年冬春之交为繁殖高峰。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广泛分布,中国主要产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日本南部、菲律宾群岛、泰国、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洋都有生产。肉质细腻。
红星梭子蟹(p.sanguinolentus)头胸甲光滑,后半部具3个并列的紫红色圆斑,俗名三点蟹,一般体宽110~130毫米,体重100~130克。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区。除中国东南沿海外,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也有分布。
此外,中国还产银光梭子蟹、矛形梭子蟹、拥剑梭子蟹、纤手梭子蟹、薄氏梭子蟹等,个体较小,经济意义不大。
生产梭子蟹的捕捞主要采用近岸小型渔具,如锚流网、小型底拖网及定置的张网、转网或蟹钓等。
养殖时可用具有流水、增氧设施的蟹池,池中设有石块、树枝等遮蔽物以减轻同类相残现象。放养密度为3~5只/米2。雌雄蟹分开饲养,投喂贝类、杂虾、鱼肉等。体宽3厘米,重4克左右的苗种,经3个月的饲养可长达11厘米以上,重180克左右。
梭子蟹肉质鲜美,主要供鲜食,还可精制成蟹段罐头、蟹肉干等。蟹卵(蟹籽)可加工成调味品,蟹壳可加工成甲壳质。此外,肉、内脏及壳均可供药用。
参考文章防止梭子蟹乳化病水产/渔业梭子蟹低潮位围网高产养殖技术示范水产/渔业三疣梭子蟹与脊尾白虾生态养殖技术水产/渔业梭子蟹冬季暂养育肥防冻措施水产/渔业梭子蟹常见病害防治方法水产/渔业原文标题:梭子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aibowen.com/news/13421.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赛伯温」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