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为我们记忆的提升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方法,每个人都能提升自己的记忆,你在这方面越努力,你的记忆就会变得越好——
集中注意力,减少干扰
如果你想要学得进,记得牢,那就得专心去记忆,上课时,需要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去听老师讲课,不要坐在那些可能会分散你注意力的地方以及分散你注意力的人的旁边。
当你学习的时候,选择对你干扰最少最小的地方。
使用复述技巧
我们知道,关于记忆的短时记忆只有30秒左右,使用机械复述技巧,可以可以延长短时记忆的时间。
使用精细复述技巧,可以将短时记忆有效的进行编码进长时记忆。
总之,你编码时,越是精细,记忆的效果就会越好。
分组分层,改变组织信息的方法
对信息进行分组分层,是获取好记忆的最为关键的地方。
虽然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5~9个项目,但你可以通过将信息组织成许多组块的方式来扩展短时记忆的容量。
而对于长时记忆,你可以通过组建信息层级,也就是把信息组织称有意义、有层次的几个部分,来帮助你改善长时记忆。
克服系列位置效应
我们的记忆存在着位置系列效应,也就是我们对于记忆的最开始部分和最末尾部分的记忆效果最好。
那要有好的记忆,就要克服系列位置效应。
你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和时间去记住中间部分的信息。
当你学习或复习时,你可以从不同的章节开始,有时从全书的二分之一开始,有时从全书的四分之一开始,这样有不同的开头和末尾,可以充分利用系列位置效应而加强不同部分的记忆。
记忆的时间管理
学习要有一定的规律,切忌填鸭式的记忆,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效果明显要好。
换句话说,利用分散的五个30分钟学习比利用一个完整的两个半小时,编码信息和存储信息的效果更好。
当你学习新的知识时,可以不着急的、一个一个地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你就能很好地组织起编码过程。当你提取信息时,也会更加容易。
同时,要保障充足的睡眠,因为当你昏昏欲睡时,你不能像清醒时那样很好地记住东西,而且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我们的大脑也会处理和存储一些白天我们获取的东西。
也就是说,你在睡觉的时候,也在加强记忆的效果。
学会利用编码特异性原则
要知道,在形成新的记忆时,我们会把编码时采用的方式等信息与记忆内容本身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话,提取时的线索与最初编码时的线索越相近,记忆提取的效果就越好。
因为你一般都是在课堂上编码大量的信息来记忆,所以就尽量避免提前考试或补考,因为这样的话,一般都被安排在其他教师,提取时的背景就会和编码时的线索联系不在一起,提取就比较困难。
同样的,当你参加一个考试时,尽量保持和平时一样的平静并恢复到你学习这些知识时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根据心境一致性原理,如果你考试时的情绪和你学习时的相匹配,你就能回忆更多的记忆。
类似地,根据状态依赖提取原则,如果你平时学习时喜欢喝上一杯咖啡,那在考试前也最好喝一杯咖啡,这样有助于你依据状态依赖提取更多的记忆。
充分利用自我监控和过度学习
当学习知识的时候,你需要定期停下来检查对你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停下来,看一看,再做一做练习,能帮助你反馈对过去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知道,一个不会看书的人,在看简单的和难的内容时,阅读速度是一样的;相反的,会看书的人则能够知道他读到哪里出现了困难,这时,他会放慢读书速度或反复推敲那些难懂的部分。
如果经过一次学习就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你可能会高估你的成绩,因为那时的信息可能仍然停留在短时记忆里。
当你过了十几分钟或一段时间后,再检查一次,这时评估效果就比较准确了。
确保所学知识完全掌握并成功完成考试的最好方法是过度学习——在你认为掌握所学知识后再次学习。
充分使用记忆术
记忆术或助记手段,是基于一种特殊编码方式的寄衣服主方法或敲门。
一些记忆专家利用各种各样的记忆术来展示超凡的记忆能力。
简单的记忆术能帮助你记忆购物清单或所学知识。
这些记忆术包括:
地点法:这个方法最早被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演说者用来记忆他们的长篇演讲稿。就是将演讲稿的每个部分和现场建筑或广场的各个地方捆绑在一起,这样提取记忆时根据现场的捆绑的部分提醒就更容易。
字钩法: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记忆术,使用字钩法,需要记住10个单词作为字钩或记号,来钩住记忆内容的主题。
替字法: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学习复杂的学术型专有名词时发挥良好的记忆效果。当你要记住关于复杂难记的一些名词时,可以把复杂的单次拆分成一些熟悉的或者发音类似的单词,并且在头脑中将这些单词形象的生动的组合在一起。
联词法:这是一种通过将记忆项目通过创建言语联系的记忆手段。
总之,通过上述八个提升记忆的方法,你会发现你的记忆变得相当出色,以至于比期望中的好,成绩也更加优秀,在同伴中会脱颖而出。
原文标题:提高记忆力的训练方法(九个方法增强记忆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aibowen.com/news/3443.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赛伯温」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