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教学情境包括哪三种

教学情境包括哪三种

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推荐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推荐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推荐度: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推荐度:让幼儿养成好习惯教学心得推荐度:相关推荐

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作者/孙玲
  
  情境教学是指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怎样才能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境效应呢?
  
  一、直观情境
  
  直观教学的思想源远流长。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直观性原则并在理论上予以分析论证的人是夸美纽斯,他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直观情境,能让学习者比较深刻地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
  
  一位老师教学朱自清《背影》第二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背影》(她打开课本,响亮地说),现在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请大家边听边划出表现父亲动作的词语。
  
  师:(学生朗读完后)好,谁来回答?
  
  生:“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话中用了“攀”、“缩”、“倾”这三个动词。
  
  师:(激动地)你们看,朱自清先生这三个动词用得多好啊!父亲对儿子的爱,都凝聚在这三个动词中,多感人啊!这样普普通通的三个动词,就能把人物的精神细致地刻画出来,没有一句人物的对话,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稍停)大家都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吗?这三个词的用法清楚吗?
  
  生:“攀”是手的动作,“缩”是腿的动作,“倾”是形体的动作。
  
  师:对!这三个动词连着用又说明了什么?(这时,只见老师慢慢地转过身去,双手攀着活动黑板的上沿,一条腿慢慢地向上缩着,她那胖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时,每一位学生都屏住了呼吸。顿时,他们仿佛看到了文章中那戴着黑布小帽的慈父,在铁栅栏上艰难地攀着,仿佛觉得眼前这老师的背影就是那高大的背影。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这一瞬间,父亲的背影消失了。但老师的背影却永远也无法从我的脑海中消失。此时此刻,我们已经完全理解了这三个动词的深刻含义——老师已用她的行动证明:这就是爱。”
  
  这个直观情境,是老师通过自身的表演再现父亲背影的情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感受到老师讲课中对学生赤诚无私的爱。
  
  二、媒体情境
  
  媒体情境的创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记录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软件),直接介入媒体教学活动过程。(教学论文 )适当运用媒体,借助画面、音乐来渲染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想象。
  
  在教学《过零丁洋》一诗时,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文天祥的画像,讲述文天祥一生的坎坷经历,播放配乐诗《过零丁洋》。借助图片,可以把文天祥的精神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天祥的形象。音乐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也起到重要作用,配乐朗读把学生带人情境中,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在教学中能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媒体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
  
  三、类比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类比情境,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事物的类比、对比、纵比、横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现事物的同和异,提高鉴别能力,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说理过程中,其思维走向运用了类比推理。据此,有位教师设置了情境。
  
  师:这篇课文明显地讲了三件事:一是写邹忌比美的趣事,二是写邹忌向齐王进谏的经过,三是写齐王纳谏及其效果。,那么,大家说说邹忌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生:邹忌的.妻偏爱他,妾害怕他,客人有求与他,而说他美,事实上是徐公美,因此邹忌受了蒙蔽。
  
  生:邹忌联想到齐王,齐王的宫妇左右偏爱他,朝廷群臣害怕他,四境之内的老百姓莫不有求于他……
  
  师:然后得出什么结论?
  
  生:可见齐王同样深受蒙蔽,因此必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
  
  师:对!大家分析得很好!这种思维方法叫类比。即甲、乙两个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其中甲还具有另外的某些属性,从而推出乙也可能具有这种属性。我们在议论文的写作中,经常要运用类比法进行论证说理……
  
  此教例是对类比推理的直接学习和运用,教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认识类比推理,并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类比进行论证。
  
  四、探究情境
  
  学生要对阅读的文章有深入探究,必须要有疑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奇巧关键之处,引发学生思考,即巧设探究情境。
  
  我在教学《枣核》这篇文章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位旧时同窗为什么独独选中‘枣核’来寄托思乡之情呢?”
  
  我一听,先是一楞,既而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更有助于理解文本。于是,我顺水推舟,接过话题:
  
  “对呀,用来寄托思乡之情的物件应该是很多的,但这位美籍华人为何对‘枣核’情有独钟呢?同学们,你能揭开这一谜团吗?”
  
  (先是沉闷不语,接着窃窃私语,再下来是智慧的火花)
  
  生1: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她自己就说,近年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棵种子,试种一下。这说明她是想着那棵枣树,自然就托我带枣核了。
  
  生2:我以为,这位旧时同窗之所以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是因为这里是她童年生活过的地方,这里一定给她留下难忘的印迹。
  
  生3:我还要补充一点,“枣核”细小,便于“我”完成任务。如果是大的物件,就不易携带。
  
  生4:我觉得不仅如此,带的是“生枣核”,这“生”很重要,说明它是有生命的东西。如果是工艺品,就失去意义了。
  
  生5:是的,我同意这一观点,“生枣核”具有生命力,而且带着家乡的泥土气息,自然最能寄托思乡之情,这应该是这位美籍华人对‘枣核’情有独钟的根本原因。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设置探究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而且可以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总之,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很多,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进语文能力发展。同时,教师创设的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震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能产生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学(213127)
重庆旅游之家 刘老师教室

  •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