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短尾信天翁介绍

短尾信天翁介绍

短尾信天翁

《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净沙·秋思》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教案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一、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

  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1)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2)小组讨论

  (3)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

  八小结

  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小令写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套新教材是国家课改实验教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单元是让学生走近自然美、感受自然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

  1、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2、培养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3、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征,写得具体,写得真切。

  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相连,既要加强朗读,体会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发情感。

  3、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现有基础: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学习动力:

  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习,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以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在画与写中,领会小令意境。

  设计理念: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抽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最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雄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三、读

  1、师范读。

  2、师指导学生读。

  3、生自读,背诵。

  四、学生画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1、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2、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五、议

  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六、教师点拔

  1、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2、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七、写

  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1、学生独立写。

  2、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近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课后反思:

  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外的描写“秋”三首诗词,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

  2、采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讲过许多写景的散文和诗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作者面对同样的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同学展示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片段,体会现代文中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思想情感;然后展示古代诗人范仲淹《苏幕遮》和辛弃疾的《水龙吟》所描写的秋天的诗句,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两位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令,来感受一下诗人面对眼前的景物,抒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情感?(展示课文题目《天净沙秋思》)

  *让学生听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学生朗读小令,学习朗读的方法。

  2、分析这首古词

  *一首小令,一缕情思,一种意境。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意境?(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并举手回答“断肠”)

  *进一步深入挖掘词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肝肠寸断?

  教师插入一个小故事(《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个故事,是成语肝肠寸断的由来:“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是说桓温带兵入四川,途经三峡时,有个部下抓住一只小猴子,想带到路上玩。母猴思儿心切,跟着船的方向沿路哀号,一直跑了百余里路还不肯离去。后来它索性跳到了船上,被撞死了。有个士兵破开母猴的肚子一看,里面的肠子都断成了一寸一寸的小节……)

  *(展示我选取的四幅美丽的秋景图)提问:诸多如画的秋景,马致远弃而不用,为何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让学生两人一组来讨论、分析并回答)

  *展示三幅小桥流水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一幅最符合本此诗词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为什么?

  *教师提问:为何瘦马?何为瘦马?

  3、赏析这首古词

  这首小令仅五句28个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情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可见,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4、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通过分组讨论来分析诗词的异同)

  《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共同特点:体裁相同(小令),描写的都是秋景,头两句每两个字都是一种独立事物,表现的情感相同(悲凉,萧瑟)

  不同点:马致远的“秋思”不仅写景还写人,突出了“思”,在末尾两句时白朴写的较为平淡,突出显现了游子之悲。

  三、课后作业

  1、背诵本古词

  2、收集描写“秋思”的古诗词

  【课后反思】

  1、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至九年级阶段,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朗读、讨论法”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2、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展示了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他们通过画画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3、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受过去的诗歌教学影响,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没能让学生很充分地展示他们想象的成果。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同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

  “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4、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7

  〖教学理念〗

  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

  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习”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附优美的佳作: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教学反思】

  1、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资源汇编】

  1、马致远其人(说明:必要时可作入教学时的“导入”环节)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散曲《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2、“悲秋”诗句集汇(学生积累背诵)

  ①白居易《南浦别》;

  ②杜甫《登高》;

  ③李煜《相见欢》;

  ④李清照《一剪梅》;

  ⑤李清照《声声慢》。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这几首诗的作者,知人论世,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两个关键词,秋天、游子,你们会想到什么?好,同学们大都想到了悲凉的心境,那么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异国他乡看到秋景时的大多心情如何,在这种心情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诗人,走进他们的诗歌,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首先探讨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了解作者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尊称为“曲状元”,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元曲,把握节奏。

  2、听录音,学生跟读,感受意境。

  3、学生齐读,进一步走近这首元曲。

  四、曲径通幽,深入探讨

  1、找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元曲所描绘的画面,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这首诗,思考:在这首元曲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这首元曲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明确意象的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4、作者悲秋思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杨莎莉个人博客 比特龙

  •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