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只是国际摩尔斯电码救难信号,并非任何英文单词的缩写,这三个字母在任何国家的语言里也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看到电视和电影或公益广告中出现“sos”这三个字母,我们都知道这三个字母大多数时候表达的是求救的意思,而关于它的由来,相信大家都是比较感兴趣的。今天就由小编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关于“sos”的故事吧!
详细内容十九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航海业也飞速进步,告别了古老的风帆,蒸汽机、螺旋桨相继发明并应用在航海上。应用了新技术的船舶速度更快,活动范围更大,世界海运业蓬勃发展。但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船舶在大海上仍然无法避免风暴、浓雾、暗礁,甚至机械事故对航行造成的威胁。但是那时候的通讯技术相当落后,航行在变化无常茫茫的大海上,如果遇难只能听天由命,无数生命因此葬身海底。
1895年英国人马可尼与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机,并开始使用摩尔斯电码传递信息。在马可尼向英国邮政局官员演示无线电报后不久,在1896年实现了海岸与船舶之间的第一次通讯。1898年英格兰海岸附近,通过无线电通讯成功搭救了附近的遇难船舶,这是最早的无线电救援记录。但是无线电在当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国船员有着各自的习惯与语言,在求救信号上更是五花八门。其次“未经规范”的各种无线电设备可能相互之间也不兼容,造成电报发送不成功。基于这种情况,1903年第一届国际无线电报会议上提出确定规范的船舶遇难无线电信号。会议不久后,航海大国英国支持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并宣布使用“cqd”作为遇难信号。“cqd”中的“cq”即calltoquarters(allstationsattend)是“全部台站皆应答”的意思,是当时欧洲铁路通讯的续,后面加上一个“d”表示distress是遇难的意思。而海员们也将“cqd”解释为:“comequick,danger”(速来,遇难)。但是也埋下了一个隐患“cqd”与一般呼叫“cq”仅仅一字之差很容易引起混淆。
1906年第二届国际无线电会议上决定采用一种更清楚,更准确的信号来代替“cqd”。会上一位德国专家建议采用德国的经验使用“soe”作为统一遇难信号,但随即就有人指出他的重大缺点:字母“e”在摩尔斯电码中表示为一个“短音”,在拍发或者接受时很容易被误解或错过。人们借鉴了这个思路,决定用第一个字母s代替e。在会后宣布“sos”成为了国际统一无线电遇难求救信号。新的“sos”国际统一无线电遇难求救信号在摩尔斯电码中由“三个短音”加“三个长音”加“三个短音”构成。简短、准确、连续而有节奏的“sos”信号在电报中最易发送也最容易辨识。1908年7月1日协议正式生效,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声明:本篇经验系酷知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