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神五航天员三人组

神五航天员三人组

神五 神六 神七的航天员是谁,什么时候发射?什么时候着陆?

神五:2003年10月15日9时18分18秒14周着陆于内蒙古内部地区杨利伟
神六:2005年10月12日16时32分42秒5天费俊龙聂海胜
神七:2008年09月25日22时30分(秒不祥)2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参考资料:自己回答滴

从神五到神七:中国人永恒的记忆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5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了从首次问天到太空漫步的跨越。

三次载人飞行,是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永恒记忆。神七飞船的成功返回,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经典的一幕幕。

3次发射:大漠绘丹青

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见证了神舟每一次壮丽的起飞。同样的发射塔架,同样的船箭组合体,3次发射却如同3幅色彩各异、浓淡有别的中国画。

神舟五号——

白天是从夜晚开始的。2003年10月15日9时,一轮淡淡若无的圆月还挂在万里无云的晴空,金色阳光已经铺满了天空下的原野。

“5、4、3、2、1……点火!”火箭橘红色的烈焰划破了秋日的戈壁长空,尔后变成一个小小的亮点,飞出了人们的视线。

离开发射场时,火箭在天空留下的一抹白烟,汇成了一条龙的形状,久久不曾散去……

神舟六号——

黎明前的一场雪,没有在戈壁滩上留下任何痕迹。天空中,灰白色的低云层层叠叠。

2005年10月12日9时,火箭起飞,一路破云而入,在天幕上划出了一道亮白色的弧线。

第一次安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把“坐在火箭箭体上往下看”这个不可能的动作的画面,实时传回地面。

神舟七号——

无边的夜色中,58.3米高的船箭组合体和105米高的发射架散发着水晶般的光泽。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火焰从火箭底部猛地喷射出来。托举着神舟七号的火箭缓缓升空,尔后加速飞行。

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划破长空。神舟七号如同一颗星星,消失在了墨蓝色的天幕之中。

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屏幕显示,3名航天员以半卧姿势躺在座椅中。火箭高速飞行中,他们神情轻松,或专注地盯着仪表板,或翻看飞行手册,或向地面人员挥手……

3次旅行:生活更美妙

如果说杨利伟还是有些小心翼翼地开始太空生活的话,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2天又20小时的飞行,如同一次更为轻松、美妙的旅行。

神舟五号——

杨利伟抬起手臂,揭开头盔的面罩,面对摄像机做了一个“v”字形手势。他拿起书和笔,随即松开,笔在太空失重环境下飘浮起来。

该吃早饭了。杨利伟拿出一块像水果糖一样的食物,轻轻咀嚼着,还用航天服上的塑料吸管吸了一口水……

神舟六号——

飞船飞行第15圈,聂海胜和费俊龙吃起了热腾腾的早餐。食品加热器和“太空马桶”,都是第一次带上神舟飞船。

2005年10月14日16时许,费俊龙半蹲在地上,用双手撑住两个固定物,然后突然向前,完成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前滚翻。

费俊龙笑着看了看正在给他拍照的聂海胜,好像在说:“你不想也来玩一玩吗?”

聂海胜报以腼腆的微笑。

仿佛意犹未尽,费俊龙又翻了3个筋斗。

这4个筋斗,大约用了3分钟。以神舟六号飞行7.8公里/秒的速度计算,费俊龙一个筋斗“翻”了约351公里。

神舟七号——

飞船刚刚入轨,翟志刚就迫不及待地放开手中的飞行手册。刘伯明轻轻一碰,手册在空中慢慢地翻转起来,景海鹏随即放开了绑在另一本手册上的笔。

神七飞行的3天里,这成了一个乐此不疲的游戏。

仿佛是为了弥补费俊龙在神六飞行中“照片拍得太少”的遗憾,2008年26日13时30分,景海鹏拿着相机到飞船的左舷窗开始了一串连拍。大概是对照片不太满意,他在检查了一通之后,再次贴着窗猛按相机按钮。

3分钟后,景海鹏把原本已经打开的返回舱舱门往下一拉,双手举着相机拍摄他的两位同事。接下来,他的拍摄角度,又转移到了飞船的右窗。

此时的神舟七号,正飞翔在中国的上空……

3次任务:实现新突破

3次载人航天飞行,都担负着突破关键技术、考核各大系统的任务,并先后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

神舟五号——

飞行为杨利伟安排了两次睡觉时间,但他只睡了半个小时——他想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失重实验。

“我把飞行手册、摄像机皮包、笔和电池板这些东西抛在空中,用手轻轻一推,它们就会飘动旋转,非常有趣。我还解开束缚带让自己飘在空中,一会儿倒立,一会儿旋转,尽可能做各种动作,体会身体的感受。”

这一切,都被杨利伟记录下来并带回地面,成为此后训练和执行任务的宝贵经验。而从他进入太空的那一刻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飞行第一天,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第二天,他们又进行了穿舱实验。

费俊龙拉着扶手和助力绳站起身来,用力把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拉开,头先脚后地进入轨道舱;聂海胜则从轨道舱到返回舱来回穿梭。他们以鱼儿在水中轻轻游动般的姿势,顺利完成了3次穿舱试验。

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进行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研究,第一次进行压力服穿脱试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的国家。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飘出飞船,开始执行中国首次出舱活动任务。

翟志刚抓住出舱扶手,缓缓地转了个身。他的头部贴着船体,身子在太空上下飘浮,好几次呈现出“倒立”姿态。

接过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国旗,翟志刚在太空中挥动。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组成的巨大背景下,五星红旗徐徐飘展。随后,翟志刚取下舱壁上的科学试验样品交回舱内。

每一次移动之前,翟志刚都把身上的橙色安全系绳,交替固定在舱外扶手上。就在返回之前,连接着翟志刚与飞船的电脐带缠绕到了他的两腿之间,他不得不腾出一只手处理这个意外的“麻烦”。

17时,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舱门关闭。此时,飞船以7.8公里/秒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高速运动。这意味着,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至此,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3次返回:完美画句号

内蒙古中部草原,神舟飞船回家的地方。3次飞行过程不同,但每一次返回都是同样的完美。

神舟五号——

回收时刻即将到来,急风却骤起。

气象报告说,飞船着陆时,着陆场风速会明显减小,符合飞船回收标准。

奇迹出现了。当日4时,呼啸的寒风像个玩累了的孩子,开始沉沉地“睡”去。5时,风速“按计划”降至标准范围之内。

主降落伞打开几十分钟后,返回舱成功着陆,杨利伟从返回舱探出头来,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着向迎接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

前往着陆场迎接杨利伟的科技人员回忆说,草原上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那么多人来,这里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亢奋的漩涡中心,现场每个人的情绪就像烈火被飓风“呼”一声点着了。

杨利伟向着沸腾的人群大声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神舟六号——

飞船稳稳地“坐”在了草原上。费俊龙、聂海胜向人们挥动着手臂,轻快出舱。

面对记者们递过来的话筒,费俊龙说:我们这次太空飞行非常顺利,舱内工作生活环境很好,现在身体感觉不错。

聂海胜说:我们在天上飞行,可以感受到有无数人在时刻牵挂着我们,感谢祖国和人民的关心厚爱。

神舟七号——

深秋的内蒙古大草原,一片金黄。

28日17时30分许,一朵红色条纹的降落伞在灰蓝色的天空中渐渐清晰。降落伞下方那个小小的黑点,就是巡天归来的神舟七号返回舱。

几分钟后,降落伞冉冉飘落。航天员报告:感觉良好。

经过医监医保检查和重力再适应之后,一天前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第一个“足印”的翟志刚迈出右腿,在地球上留下了他从太空归来后的第一个脚印。

随后,刘伯明、景海鹏也自主出舱。

翟志刚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刘伯明说,记得我出发前说过一句话——相信中国的航天员是最棒的!

景海鹏说,感谢祖国,感谢全国各族人们的关爱!

翟志刚下口令——向祖国、向人民敬礼!

夕阳映着他们的身影,映着他们向祖国和亲人献上的军礼……

从神五到神七:中国人永恒的记忆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5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了从首次问天到太空漫步的跨越。

三次载人飞行,是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永恒记忆。神七飞船的成功返回,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经典的一幕幕。

3次发射:大漠绘丹青

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见证了神舟每一次壮丽的起飞。同样的发射塔架,同样的船箭组合体,3次发射却如同3幅色彩各异、浓淡有别的中国画。

神舟五号——

白天是从夜晚开始的。2003年10月15日9时,一轮淡淡若无的圆月还挂在万里无云的晴空,金色阳光已经铺满了天空下的原野。

“5、4、3、2、1……点火!”火箭橘红色的烈焰划破了秋日的戈壁长空,尔后变成一个小小的亮点,飞出了人们的视线。

离开发射场时,火箭在天空留下的一抹白烟,汇成了一条龙的形状,久久不曾散去……

神舟六号——

黎明前的一场雪,没有在戈壁滩上留下任何痕迹。天空中,灰白色的低云层层叠叠。

2005年10月12日9时,火箭起飞,一路破云而入,在天幕上划出了一道亮白色的弧线。

第一次安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把“坐在火箭箭体上往下看”这个不可能的动作的画面,实时传回地面。

神舟七号——

无边的夜色中,58.3米高的船箭组合体和105米高的发射架散发着水晶般的光泽。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火焰从火箭底部猛地喷射出来。托举着神舟七号的火箭缓缓升空,尔后加速飞行。

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划破长空。神舟七号如同一颗星星,消失在了墨蓝色的天幕之中。

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屏幕显示,3名航天员以半卧姿势躺在座椅中。火箭高速飞行中,他们神情轻松,或专注地盯着仪表板,或翻看飞行手册,或向地面人员挥手……

3次旅行:生活更美妙

如果说杨利伟还是有些小心翼翼地开始太空生活的话,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2天又20小时的飞行,如同一次更为轻松、美妙的旅行。

神舟五号——

杨利伟抬起手臂,揭开头盔的面罩,面对摄像机做了一个“v”字形手势。他拿起书和笔,随即松开,笔在太空失重环境下飘浮起来。

该吃早饭了。杨利伟拿出一块像水果糖一样的食物,轻轻咀嚼着,还用航天服上的塑料吸管吸了一口水……

神舟六号——

飞船飞行第15圈,聂海胜和费俊龙吃起了热腾腾的早餐。食品加热器和“太空马桶”,都是第一次带上神舟飞船。

2005年10月14日16时许,费俊龙半蹲在地上,用双手撑住两个固定物,然后突然向前,完成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前滚翻。

费俊龙笑着看了看正在给他拍照的聂海胜,好像在说:“你不想也来玩一玩吗?”

聂海胜报以腼腆的微笑。

仿佛意犹未尽,费俊龙又翻了3个筋斗。

这4个筋斗,大约用了3分钟。以神舟六号飞行7.8公里/秒的速度计算,费俊龙一个筋斗“翻”了约351公里。

神舟七号——

飞船刚刚入轨,翟志刚就迫不及待地放开手中的飞行手册。刘伯明轻轻一碰,手册在空中慢慢地翻转起来,景海鹏随即放开了绑在另一本手册上的笔。

神七飞行的3天里,这成了一个乐此不疲的游戏。

仿佛是为了弥补费俊龙在神六飞行中“照片拍得太少”的遗憾,2008年26日13时30分,景海鹏拿着相机到飞船的左舷窗开始了一串连拍。大概是对照片不太满意,他在检查了一通之后,再次贴着窗猛按相机按钮。

3分钟后,景海鹏把原本已经打开的返回舱舱门往下一拉,双手举着相机拍摄他的两位同事。接下来,他的拍摄角度,又转移到了飞船的右窗。

此时的神舟七号,正飞翔在中国的上空……

3次任务:实现新突破

3次载人航天飞行,都担负着突破关键技术、考核各大系统的任务,并先后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

神舟五号——

飞行为杨利伟安排了两次睡觉时间,但他只睡了半个小时——他想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失重实验。

“我把飞行手册、摄像机皮包、笔和电池板这些东西抛在空中,用手轻轻一推,它们就会飘动旋转,非常有趣。我还解开束缚带让自己飘在空中,一会儿倒立,一会儿旋转,尽可能做各种动作,体会身体的感受。”

这一切,都被杨利伟记录下来并带回地面,成为此后训练和执行任务的宝贵经验。而从他进入太空的那一刻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飞行第一天,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第二天,他们又进行了穿舱实验。

费俊龙拉着扶手和助力绳站起身来,用力把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拉开,头先脚后地进入轨道舱;聂海胜则从轨道舱到返回舱来回穿梭。他们以鱼儿在水中轻轻游动般的姿势,顺利完成了3次穿舱试验。

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进行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研究,第一次进行压力服穿脱试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的国家。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飘出飞船,开始执行中国首次出舱活动任务。

翟志刚抓住出舱扶手,缓缓地转了个身。他的头部贴着船体,身子在太空上下飘浮,好几次呈现出“倒立”姿态。

接过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国旗,翟志刚在太空中挥动。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组成的巨大背景下,五星红旗徐徐飘展。随后,翟志刚取下舱壁上的科学试验样品交回舱内。

每一次移动之前,翟志刚都把身上的橙色安全系绳,交替固定在舱外扶手上。就在返回之前,连接着翟志刚与飞船的电脐带缠绕到了他的两腿之间,他不得不腾出一只手处理这个意外的“麻烦”。

17时,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舱门关闭。此时,飞船以7.8公里/秒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高速运动。这意味着,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至此,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3次返回:完美画句号

内蒙古中部草原,神舟飞船回家的地方。3次飞行过程不同,但每一次返回都是同样的完美。

神舟五号——

回收时刻即将到来,急风却骤起。

气象报告说,飞船着陆时,着陆场风速会明显减小,符合飞船回收标准。

奇迹出现了。当日4时,呼啸的寒风像个玩累了的孩子,开始沉沉地“睡”去。5时,风速“按计划”降至标准范围之内。

主降落伞打开几十分钟后,返回舱成功着陆,杨利伟从返回舱探出头来,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着向迎接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

前往着陆场迎接杨利伟的科技人员回忆说,草原上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那么多人来,这里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亢奋的漩涡中心,现场每个人的情绪就像烈火被飓风“呼”一声点着了。

杨利伟向着沸腾的人群大声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神舟六号——

飞船稳稳地“坐”在了草原上。费俊龙、聂海胜向人们挥动着手臂,轻快出舱。

面对记者们递过来的话筒,费俊龙说:我们这次太空飞行非常顺利,舱内工作生活环境很好,现在身体感觉不错。

聂海胜说:我们在天上飞行,可以感受到有无数人在时刻牵挂着我们,感谢祖国和人民的关心厚爱。

神舟七号——

深秋的内蒙古大草原,一片金黄。

28日17时30分许,一朵红色条纹的降落伞在灰蓝色的天空中渐渐清晰。降落伞下方那个小小的黑点,就是巡天归来的神舟七号返回舱。

几分钟后,降落伞冉冉飘落。航天员报告:感觉良好。

经过医监医保检查和重力再适应之后,一天前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第一个“足印”的翟志刚迈出右腿,在地球上留下了他从太空归来后的第一个脚印。

随后,刘伯明、景海鹏也自主出舱。

翟志刚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刘伯明说,记得我出发前说过一句话——相信中国的航天员是最棒的!

景海鹏说,感谢祖国,感谢全国各族人们的关爱!

翟志刚下口令——向祖国、向人民敬礼!

夕阳映着他们的身影,映着他们向祖国和亲人献上的军礼……

回答者:98745632222-二级2010-5-315:02

检举神五:2003年10月15日9时18分18秒14周着陆于内蒙古内部地区杨利伟
神六:2005年10月12日16时32分42秒5天费俊龙聂海胜
神七:2008年09月25日22时30分(秒不祥)2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从神五到神七:中国人永恒的记忆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5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了从首次问天到太空漫步的跨越。

三次载人飞行,是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永恒记忆。神七飞船的成功返回,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经典的一幕幕。

3次发射:大漠绘丹青

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见证了神舟每一次壮丽的起飞。同样的发射塔架,同样的船箭组合体,3次发射却如同3幅色彩各异、浓淡有别的中国画。

神舟五号——

白天是从夜晚开始的。2003年10月15日9时,一轮淡淡若无的圆月还挂在万里无云的晴空,金色阳光已经铺满了天空下的原野。

“5、4、3、2、1……点火!”火箭橘红色的烈焰划破了秋日的戈壁长空,尔后变成一个小小的亮点,飞出了人们的视线。

离开发射场时,火箭在天空留下的一抹白烟,汇成了一条龙的形状,久久不曾散去……

神舟六号——

黎明前的一场雪,没有在戈壁滩上留下任何痕迹。天空中,灰白色的低云层层叠叠。

2005年10月12日9时,火箭起飞,一路破云而入,在天幕上划出了一道亮白色的弧线。

第一次安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把“坐在火箭箭体上往下看”这个不可能的动作的画面,实时传回地面。

神舟七号——

无边的夜色中,58.3米高的船箭组合体和105米高的发射架散发着水晶般的光泽。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火焰从火箭底部猛地喷射出来。托举着神舟七号的火箭缓缓升空,尔后加速飞行。

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划破长空。神舟七号如同一颗星星,消失在了墨蓝色的天幕之中。

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屏幕显示,3名航天员以半卧姿势躺在座椅中。火箭高速飞行中,他们神情轻松,或专注地盯着仪表板,或翻看飞行手册,或向地面人员挥手……

3次旅行:生活更美妙

如果说杨利伟还是有些小心翼翼地开始太空生活的话,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2天又20小时的飞行,如同一次更为轻松、美妙的旅行。

神舟五号——

杨利伟抬起手臂,揭开头盔的面罩,面对摄像机做了一个“v”字形手势。他拿起书和笔,随即松开,笔在太空失重环境下飘浮起来。

该吃早饭了。杨利伟拿出一块像水果糖一样的食物,轻轻咀嚼着,还用航天服上的塑料吸管吸了一口水……

神舟六号——

飞船飞行第15圈,聂海胜和费俊龙吃起了热腾腾的早餐。食品加热器和“太空马桶”,都是第一次带上神舟飞船。

2005年10月14日16时许,费俊龙半蹲在地上,用双手撑住两个固定物,然后突然向前,完成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前滚翻。

费俊龙笑着看了看正在给他拍照的聂海胜,好像在说:“你不想也来玩一玩吗?”

聂海胜报以腼腆的微笑。

仿佛意犹未尽,费俊龙又翻了3个筋斗。

这4个筋斗,大约用了3分钟。以神舟六号飞行7.8公里/秒的速度计算,费俊龙一个筋斗“翻”了约351公里。

神舟七号——

飞船刚刚入轨,翟志刚就迫不及待地放开手中的飞行手册。刘伯明轻轻一碰,手册在空中慢慢地翻转起来,景海鹏随即放开了绑在另一本手册上的笔。

神七飞行的3天里,这成了一个乐此不疲的游戏。

仿佛是为了弥补费俊龙在神六飞行中“照片拍得太少”的遗憾,2008年26日13时30分,景海鹏拿着相机到飞船的左舷窗开始了一串连拍。大概是对照片不太满意,他在检查了一通之后,再次贴着窗猛按相机按钮。

3分钟后,景海鹏把原本已经打开的返回舱舱门往下一拉,双手举着相机拍摄他的两位同事。接下来,他的拍摄角度,又转移到了飞船的右窗。

此时的神舟七号,正飞翔在中国的上空……

3次任务:实现新突破

3次载人航天飞行,都担负着突破关键技术、考核各大系统的任务,并先后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

神舟五号——

飞行为杨利伟安排了两次睡觉时间,但他只睡了半个小时——他想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失重实验。

“我把飞行手册、摄像机皮包、笔和电池板这些东西抛在空中,用手轻轻一推,它们就会飘动旋转,非常有趣。我还解开束缚带让自己飘在空中,一会儿倒立,一会儿旋转,尽可能做各种动作,体会身体的感受。”

这一切,都被杨利伟记录下来并带回地面,成为此后训练和执行任务的宝贵经验。而从他进入太空的那一刻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飞行第一天,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第二天,他们又进行了穿舱实验。

费俊龙拉着扶手和助力绳站起身来,用力把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拉开,头先脚后地进入轨道舱;聂海胜则从轨道舱到返回舱来回穿梭。他们以鱼儿在水中轻轻游动般的姿势,顺利完成了3次穿舱试验。

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进行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研究,第一次进行压力服穿脱试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的国家。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飘出飞船,开始执行中国首次出舱活动任务。

翟志刚抓住出舱扶手,缓缓地转了个身。他的头部贴着船体,身子在太空上下飘浮,好几次呈现出“倒立”姿态。

接过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国旗,翟志刚在太空中挥动。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组成的巨大背景下,五星红旗徐徐飘展。随后,翟志刚取下舱壁上的科学试验样品交回舱内。

每一次移动之前,翟志刚都把身上的橙色安全系绳,交替固定在舱外扶手上。就在返回之前,连接着翟志刚与飞船的电脐带缠绕到了他的两腿之间,他不得不腾出一只手处理这个意外的“麻烦”。

17时,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舱门关闭。此时,飞船以7.8公里/秒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高速运动。这意味着,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至此,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3次返回:完美画句号

内蒙古中部草原,神舟飞船回家的地方。3次飞行过程不同,但每一次返回都是同样的完美。

神舟五号——

回收时刻即将到来,急风却骤起。

气象报告说,飞船着陆时,着陆场风速会明显减小,符合飞船回收标准。

奇迹出现了。当日4时,呼啸的寒风像个玩累了的孩子,开始沉沉地“睡”去。5时,风速“按计划”降至标准范围之内。

主降落伞打开几十分钟后,返回舱成功着陆,杨利伟从返回舱探出头来,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着向迎接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

前往着陆场迎接杨利伟的科技人员回忆说,草原上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那么多人来,这里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亢奋的漩涡中心,现场每个人的情绪就像烈火被飓风“呼”一声点着了。

杨利伟向着沸腾的人群大声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神舟六号——

飞船稳稳地“坐”在了草原上。费俊龙、聂海胜向人们挥动着手臂,轻快出舱。

面对记者们递过来的话筒,费俊龙说:我们这次太空飞行非常顺利,舱内工作生活环境很好,现在身体感觉不错。

聂海胜说:我们在天上飞行,可以感受到有无数人在时刻牵挂着我们,感谢祖国和人民的关心厚爱。

神舟七号——

深秋的内蒙古大草原,一片金黄。

28日17时30分许,一朵红色条纹的降落伞在灰蓝色的天空中渐渐清晰。降落伞下方那个小小的黑点,就是巡天归来的神舟七号返回舱。

几分钟后,降落伞冉冉飘落。航天员报告:感觉良好。

经过医监医保检查和重力再适应之后,一天前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第一个“足印”的翟志刚迈出右腿,在地球上留下了他从太空归来后的第一个脚印。

随后,刘伯明、景海鹏也自主出舱。

翟志刚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刘伯明说,记得我出发前说过一句话——相信中国的航天员是最棒的!

神五 神六 神七的航天员是谁,什么时候发射?什么时候着陆?

神五2003.10.15杨利伟神六2005.10.12
费俊龙、聂海胜神七2008.9.25.晚9时10分04秒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12下一页>


点点传媒 搜星网

  •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