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如何评价作家另维

如何评价作家另维

如何评价一级作家赵丽华?

网友解答:

河北赵丽华女士,据说是个名诗人,有着“梨花教主”的赫赫威名。她在写诗的圈子里,论实际声望差不多也就是个三四线的咖位,但是在大众中,她又确实有资格可和余秀华并称最有名女诗人。

“名岂文章著”。城乡双雌,南北二华,都有点铁娘子的味道,都是以不惧流言、惊世骇俗的言行,获取巨大的名声,同时也引起巨大的争议。尤其是赵丽华教主,弹指挥手间,屡屡掀起江湖的血雨腥风。

所以,我们眼下闲议赵丽华,所谈论对象的社会身份,主要并不是一个“诗人”,而首先是一位“网红”。


如何评价一级作家赵丽华?

赵丽华女士“成名”的历史其实很早。我自己觉得,作为中国诗歌界的网红担当,她最无负“诗人”徽号的地方在于,她首次在公众中爆红,确实和“诗”有关。

2006年,那时我尚是个中学生,而她就因为“梨花体”在海内炸锅了,史称“赵丽华诗歌事件”。如我记忆没出错的话,她彼时也还没混京圈小作坊姨姨妈妈画家群,身份还是潍坊市作协主席。这起事件,在网络媒介远不如现在发达的时代,能让一个岭南边鄙小镇中学生都注意到,且12年来念念不忘,可见当年舆论争议之浩大,泽被之深远。

所谓“赵丽华诗歌事件”,说白了就是一个“口水是不是诗”的争论。事件的基本脉络是这样的:2006年8月前后,当时最火的大众平台天涯论坛出现了名为“梨赵丽华诗歌事件花教”的id,发了一个题为“在教主赵丽华英明领导下,‘梨花教’隆重成立”的主帖,上传了诗人赵丽华的许多“名作”,引起轰动。

在这个顺势走向恶搞的帖子中,回复不计其数,且在三四天内,出现“万人争写梨花体”的壮观场面,最终使得赵丽华红遍网络,并且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亲切地称呼她为“诗歌界的芙蓉姐姐”。


舆论之所以这么哗然,是因为确实错愕。这些人们难以想象,一个有着“鲁迅文学奖评委、国家一级女诗人”光荣标签的“著名女诗人”,竟然是靠写出这样的“诗”来赢取名声、地位乃至各种利益的。

她被大众“凌迟示众”的一些著名的作品,比如《一个人来到田纳西》全诗如下: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再比如,她的《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是这样写的: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等等。

这样一些“名诗人”写的“诗”,显然会让大众或幸灾乐祸,或怒不可竭。本来,诗人的公众形象已经很不好,什么“下半身写作”,什么“垃圾派写作”,各种乱七八糟满天飞,但终究只是小圈子内部的小打小闹,赵丽华的诗歌杰作一在公众中不胫而走,那种嘲笑自然是铺天盖地的。

毫无疑问,赵丽华写的这些,就是“口水诗”,而她也确实在现实生活中终以口水成名,也算因果不爽、求仁得仁吧。只是很遗憾的是,在这次与诗歌有关的事件中,大众喧哗,大家都只逞一时口快,诸如“何为诗歌”、“实验诗”的走向、“口语诗”与“口水诗”界限在哪里、新诗的“公众信任危机”该如何解决等严肃问题被搁置,至今悬而未决,成为当下诗歌界时不时要引爆下的隐患。

还有,需要实事求是的地,在这次大众事件中,赵丽华确实遭受了四面八方的人身攻击;她本人写诗数十年也确实不完全只写“口水诗”,那些被拿出来的嘲笑的作品只是她实验诗的一小部分;还有在当时,她很多理性的回应和自辨并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

她那一年46岁。这应该是她生平第一次经受所谓的”网络暴力”,也应该是中国诗人形象在大众中跌落的最不堪的一次吧。据说,赵丽华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要来欺负一个诗人?“


不知道是否和此次事件影响有关,此后的赵丽华渐渐地沉默于公众视野中。也不知道是否和她那位曾官拜地方一把手的夫君在2011年受检查的风波有关,在那前后赵丽华似乎也卸去了作协的要职,不怎么再写诗,到京师改行画画去了。

她再一次引起关注、引发争议、受到群起攻之,是在今年3月份。起因倒和在今日酷米天天发画室的广告、自许画作如何如何了得无关,而是在2018年3月18日名作家李敖去世的当天,不但没有为同行哀悼的表示,还公开表达了“祝其速死”的言词。公众的神经再一次被引爆了。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有“死者为大”的传统,赵丽华此番言论,等于公开挑衅网民,触犯众怒,如入无人之阵,却又四面楚歌。很多人觉得,对于一个刚死之人,无论此人私德如何,不管你们有什么天大的仇怨,人家尸骨未寒你就以拍手称快的姿态去骂他,实在是想蹭热点不择手段,内心的浅薄、懦弱与恶毒也是昭然若揭。

对于这次闹剧,我作为好事之人,当时就想议论几句,但想想蹭“死人饭”不厚道,也知不是讲道理的时地,最后只好隐而不发。“退怯”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自己的观感和大众多有不同,甚至如果能一切从理性出发,在某种程度上,我对赵丽华女士多少有些理解和同情,虽然我也从来都不喜欢她这个人,虽然我也认为她确实本意中也有蹭热度的成分吧——毕竟她还要做生意,还要靠知名度招画画的学生。

只是事情会闹的这么大,我想也应该是她始料未及的吧。


这场“赵丽华咒骂李敖的事件”,我对赵丽华的“同情”,如果要几句话说明,其实也不难。

归结起来就是,从世情常理上说,一个人刚刚去世,就说人家是“人渣”、“早死早好”之类的话,肯定无论言语还是时机都不对。但是,另一方面,摆脱中国式的虚情假意,我倒觉得赵丽华作为有名的“女性主义者”,从维护女性的角度出发,对李大师这样一位一生风流韵事不断、始乱终弃、几乎视女性为玩物的公众人物作出斥责,快言快语不遮不掩不失为坦荡,而她所“口诛笔伐”的,也未必没有理据、未必没有权利,她所说出来的恐怕是绝大多数中国女性敢想不敢言的吧。更何况,在知识圈内部,李敖的声名从来都是毁誉参半的,他这几年在民间的受捧,实话说多数还是来自他“统派”的身份和言论吧。

而且,就李敖本人而言,以他玩世不恭的性情,如果他泉下有知,只怕不但不会愤怒,还是嬉皮笑脸的呢!要知道,李敖自己,一生骂了三千名人,其中像骂“国学大师”钱穆、咒儒学领袖徐复观、批文史作家柏杨等等,都是在人家闭目不久的时候,就化笔操戈、扒皮痛砭的,论起言词的“过分”、场合的不分、辈分的不讲,世间还有比李大师更“能耐”的吗,赵丽华不过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批点的也不过小雨小点落沟壑,算什么呢!

“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甚至,如果真了解李敖其人的,不难顺理成章的推测,以他的为人行事,他会更厌恶那些素昧平生的人在他死后谬托知己的吧。他根本不可能在意有人在他归西后骂他,他更在意的,应该是骂的热不热闹,骂的到不到位、骂的巧不巧妙吧!

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也就是说,赵丽华当然是有错的,但终究属于时机不当、过甚其辞,也似乎确实有蹭热点嫌疑,但是抛开中国社会的虚矫伪饰的人情世故不讲,她如此说何曾没有权利,又何曾没有道理,又何曾该再次受此五湖四海的攻击呢!


所以,在这场闹剧中,那些为了李敖的死如丧考批,为了赵丽华的骂视同祖坟被掘的人们,才真是搞笑的对象吧!

这些朋友,既对赵丽华的“仇恨”升的莫名其妙,对斤斤维护的偶像李敖,其实也非常隔膜,不过就是跟从起哄,一起团购结伴舐皮刮骨罢了。大众因为信息不足总还无辜的,而那些借此粉饰加料发文章的新媒体,其实连李敖的文章都没看过一两篇,就敢借名人之死,拼命把自己装点成大师知己、文豪门生,热炒议题,攻击人身,既以自炫,又以卖钱,以此获利得名,导致是非蜂起,偏离主题,于心何忍?

这些人,李敖死,骂赵丽华;金庸一去世,就反过来臭揍李大师一顿,翻云覆雨,全无特操,这哪里是在辨是非公道,其实都是标榜之资,都是生意的盘算,连死尸都是他们的沽名获利之具。这样子的群体,和他们极力要鞭笞的赵丽华女士难道不是半斤八两吗?还有,我想说,欺软怕硬很不好,躲在背后放冷箭有点阴暗,骂女人气势汹汹也挺没有风度的。这也是我“同情”赵丽华的几句话。

 鲁迅在《忆韦素园君》里说:“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确实,古人感慨“青蝇为吊客,千载同欷歔”,在中国,哪朝哪代都一样。

2018,11,14,晚,闲谈

网友解答:

先不谈赵丽华,首先我要说的是在今日酷米里发现了好多华丽辞藻堆砌的诗歌,毕竟这里多数人不是专业作家,包括写了好多年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依旧为了哗众取宠,只要是朗读起来美妙的词汇,会拼命往诗歌里插,本来是两段精简的诗歌,他可能插成3,4段,大家看后一起吹捧,我常浏览这里诗歌,我从小爱好写作,但诗歌写了15年,古诗词和新诗我都研究过,那些故意插入华丽辞藻的诗歌是骗不了编辑的。我常说:“有的人写诗歌只会取材,却忘了表达方式,更不懂得寓景抒情,可以说一大堆的素材,没有寓意。”

再谈赵丽华,她是一名作家,是有文学功底的,她完全就可以拼凑诗歌,可是她没有,她对当今堆砌成行的诗歌实在看不惯,她希望用率真和朴实的语言进入诗歌,她想反抗,却失败了,反而被人打成梨花体。

有人提倡写古诗,一说到古诗想起《唐诗三百首》,有人问唐诗能不能缺了李白?我说:“不能!李白是唐诗的一根支柱。”就像盖房子的大梁或顶梁柱。但是李白的诗歌不是浅白无华,而是表面读着浅,它的寓意深刻,李白《静夜思》《赠汪伦》在唐朝书面语言中已经算白话诗了,可为什么流传千古?难道你认为把一堆呓语排列成行就是深奥吗?或者有的人喜欢读华丽的词句。

首先我先讲讲诗歌是怎么来的?我可以向大家提个问题:“是先有诗歌还是先有语言文字?”可能很多人都说先有文字,回答错误。在原始社会没有文字的时候,就有了简单的诗歌。比如我发一首我写过的《诗源》:

诗源

沅茵

  

啊—兮—哦—唉—

啊—兮—哦—唉—

啊兮哦唉

啊兮哦唉

  

啊——啊

啊——啊

啊啊兮兮哦哦唉呵

啊啊兮兮哦哦唉呵

 

唉呵呵哦

唉呵呵哦

  

附:诗歌的起源比语言文字还早,原始社会还没有语言和乐器,但可以用竹子吹出简单的声乐。比如我这首诗歌,第一段是求爱的发声,第二段写人类的劳动,最后是完美的结束语。

现在人还能不能再写这类语言文章,当然不能,因为原始社会没有统一文字,现在我们已经统一文字了。这首诗歌是告诉大家先有诗歌,而不是先有文字。

或许我们可以去再读读《诗经》,《诗经》的语言并不复杂,可为什么当今的诗歌故意复杂化?虽然新时代要进步,而目前我们文坛出现两种现象,不说哪个门派,一种是传统文化,一种是散文化诗歌。这两种未来都会被淘汰。


中巨君汇 洽洽网

  •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