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自然书写其实就是中国艺术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自然天趣”。这种艺术观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老庄的哲学观,崇尚自然、率真、朴素等的审美思想。那么这种自然书写会自然而来吗?当然不会,否则还要练什么书法啊,让小孩子瞎画就好了。
怎样理解书法的自然书写—“自然天趣”书法自古推崇晋人的风韵,从流传下来的晋人书法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晋人尚韵,主要表现就是自然天成、和谐畅达,代表作品《兰亭序》就是这样的极品。
《兰亭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可谓是自然烂漫、得意忘形。《兰亭序》本就是一幅草稿,书圣在写的时候并没有刻意要把它创作成一幅作品,只是为了记录当日聚会的情况并且挥发一下胸臆,而且写的时候是在微醉的情况下,因此有部分涂抹修改的地方。这也正是它能成为“第一行书”最主要的原因,一切好像都是很自然地发生的。
宋代的大书法家、文学家,宋四家之一的苏轼,用一句话对这种情况作了一个说明,可以说是点到了这个问题的核心,苏轼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书法创作之初,不要想着怎样才能写好,抛弃这种刻意而为的想法,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然表现,随着自己的心情自然书写,在这种忘我、无意的自然心态下书写,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所以苏轼后面说:“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由此可见,苏轼认为作书时在无意、忘我、自然的心态下才能达到“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只有“无意求工”从而“能工”便能出“自然天趣。苏轼说的这种“无意”就是不要过分地去雕饰,而是发自“天然”之后才能“成书”。
如何达到这种自然天成的效果呢?那么既然要追求这种自然天成的效果,还需要刻意地练习书法技法么?
要创作出自然率真的书法作品,它的核心是必须依赖于对毛笔技法的精熟,这是基础。因为有了技法的精熟才能出现“天然”,笔随意动,形成了一定的条件发射了,只考虑我要写什么,而不用考虑我怎么写。
所以,苏轼还说过:“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是说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精巧熟练的技法和高度自然书写的状态的完美统一。书法家只有掌握了精熟的技法后,才能达到向往的自由平淡的境界。
综上所述,书法的自然书写状态不会自然而来,需要经过刻苦的训练,真正熟练掌握了各种技法之后,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否则,任何一个没有经过任何书法训练的小孩,随意的书写最后都成了书法作品,这不是笑话吗?
网友解答:谢邀。绝对的自然书写是不不可能存在的,所有的书法人在提笔写字时,都会有“自我”意识的成分,但这个“自我”意识是有前因后果的,它超越不了人性的共同部分,摆脱不了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约束,隔绝不了受到古人经典作品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绝对的自然,是把以上诸多的因素彻底放空,不加干预,不加控制,甚至不假思索,果真如此,试问写出来的还能算是书法吗?
道法自然,虽极具辨证之理,但这个自然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就是抛弃精雕细刻的繁文缛节,摈弃矫揉造作的世俗功利之心,以朴素的笔法成就坦率的文字,与书写者真我的性情、真实的技能尽量贴近,达到表里共澄澈。
现在有一种思想误区,有的人喜欢用国字号展览作品的标准来衡量书法水平,这就是间接地强迫所有的书法者进入“展览体”。这对书法人的“自然书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时下,新一代的书协针对当今书坛的种种乱象,呼吁书法大众抵制低俗、庸俗、俗媚现象,发出了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的倡议,这本身也有抨击展览体、追求真善美的意思,希望能够有些更实际的动作,起到实际性是作用效果。审美越来越粗糙,层次越来越浅。虽然我们都在猛烈抨击各色“丑书”,但也要辩证地看到,“丑书”现象仍旧屡禁不绝,这其实是受到当下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影响。诚然,有的丑书并不真丑,部分民众的审美视野亦须进一步拓展,但书法作为传统文化,展现与传播的是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形象,还是要有底线的。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