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被执行人信息怎么查询申请上一级法院执行需要什么材料?

被执行人信息怎么查询申请上一级法院执行需要什么材料?

被执行人信息怎么查询 申请上一级法院执行需要什么材料?

网友解答:

因为“天子守国门”比“虽远必诛”更好使!

明朝皇帝从朱元璋到崇祯,共有16位帝王。明朝的“天子守国门”自朱棣1421年迁都北京后开始,算上朱棣一共有14位帝王。

在这14位帝王之中,主动向国门,即长城以外出击的帝王,包括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镇、明武宗朱厚照、明神宗朱翊钧。除此之外,明朝的战争主要是防御性质的,比如明代宗时期的瓦剌入寇,明世宗(嘉靖)时期的俺答入寇、东南倭乱、葡萄牙侵略等,明熹宗(天启)时期努尔哈赤侵犯辽东、荷兰侵略等、明思宗(崇祯)时期皇太极入寇、英国荷兰侵略等。

综上,除了4位出动出击的帝王,真正进行了“虽远必诛”的努力,剩下的10位帝王,基本都是“天子守国门”。

为什么明朝有的君主只知道守国门,不知道虽远必诛?

由此可见,大部分的明朝君主都是倾向于“天子守国门”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以文制武的体制

明朝的“以文制武”是导致明朝不得不“天子守国门”的最根本原因。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明朝的国家机器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建设,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继承宋朝以来的“以文制武”政策。

所以,明朝在宋朝增加科举录取率的基础上,再次对科举进行了改革,科举取士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使得社会精英都去埋头读书,从而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而除了对提高文人地位,就是对武将的打压。朱元璋继位后,先后掀起了洪武四大案,很多武将被清洗掉,从根本上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将赵匡胤时代的分权思想发扬光大,不仅在地方上实行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样的制度。还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

这样的体制下,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可以直接统率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遣军队。这样相互牵制,就使得军权集于皇帝之手。

而且,在边疆地区,朱元璋还推行卫所制度,这是隋唐以来府兵制的延伸。军户制度则是继承元朝的诸色户制,军户平时种地,战时打仗,虽然节省成本,却让士兵的地位等同于农民,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地方豪强及军事主官的剥削,后期军户也没有了土地,生活都成了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打胜仗基本就成了神话。

由于朱元璋以文制武的改革,导致武将地位一天天降低,当兵成了没出息的象征,自然战斗力就低。所以明朝自朱棣后,对外战争就败多胜少,比如土木堡之变,比如萨尔浒之战。依靠一支这样的军队,还想“虽远必诛”,虽近也不能诛!

2、明朝的农业立国思想

朱元璋出身贫农,祖辈都是无产阶级。因此,出身底层的朱元璋对地主阶级有种天然的不爽。而且,因为受过奸商的欺诈,所以朱元璋对商人也没什么好感。这些,都注入到他的大明帝国国策之中。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改宋元时期的重商主义政策,一度关闭了市舶司,后来即使重新开埠,其对外交流规模也大不如前。

在对外政策上,因为倭寇的逐渐猖獗,朱元璋下令“片帆不许下海”,严重打击了商业的发展。

朱元璋重新确立起“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即以农业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应该说,朱元璋对农民朋友是非常够意思的,对农民的税赋也定得很低,但是这造成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国库收入非常感人。

怎么办呢?那就惩治贪官、打击商人,这种方法在几百年后的李自成身上再次出现,但李自成最后败得很惨。

因为朱元璋以农业立国,那么和农业有关的一切,就成了帝国的重中之重,比如农田。在朱元璋时期的领土扩张,很大程度上就是农耕区的扩张。

至于农耕区之外的地区,比如蒙古高原比如青藏高原,比如辽东以北地区,都不适合农业的发展,因此明朝缺乏开拓管理的兴趣。

朱元璋之所以不断征讨蒙古,是出于帝国安全的考虑,因为元朝退回蒙古高原后,不断南下进犯,朱元璋不胜其扰。

正是这样以农业为本的思想,让朱元璋之后的明朝皇帝们也失去了开疆拓土的决心,在他们心中,守住农耕区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甚至连长城以内的河套地区都可以不要。

所以从宣德之后,明朝的疆域基本就限定在“两京一十三省”了。

再说了,虽远必诛需要大量砸钱,这对于以农业养活的帝国而言是一项巨大的负担!

所以,“天子守国门”明显更可行!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网友解答:

琢磨了半天,基本上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但“虽远必诛”这个词语用到这里是错误的。题目想表达的意思是:做为一国之君,当考虑到去守卫国门,应该想到越是靠近边境地区,受到攻击的危险也就越大。因为明朝首都被攻陷后,基本上就算灭国了,而没有像南宋在中原地区继续偏见安一百多年。

什么是天子守国门?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在南京。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后来改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考虑到皇太孙年弱势薄,朱元璋便将其他几个儿子封为藩王驻守全国各地,以维护明朝的安稳。四儿子朱棣被封燕王,驻守今北京。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考虑到诸藩王日益壮大而不听从朝廷号令,甚至有可能起兵谋反,所以建文帝着手削藩。本来就不服建文帝统治的朱棣顺势而起,以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

朱棣推翻了侄子建文的政权后,并没有继续用南京为国都,而是提出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施政理念。把国都定到了自己曾经属地北京,改元永乐。

那么天子守国门有错吗?

当然没有。做为一代英明神武的君王,应该是驰骋疆场,威服天下。而不是据险而守,偏安享乐。由此可见朱棣的雄心壮志和自信心非同一般,而且最终还死在了北征蒙古的路上榆木川,悲壮地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我国回头再看看是宋朝,宋王朝的君主倒是没去守国门,而且把国都定到了中原腹地。但是当金国大军压境,举国堪惊。更为耻辱的是徽钦二帝沦为俘虏,在五国城坐井观天,凄惨度日。南宋高宗赵构更为可笑,一听金兵来犯,撒腿就跑,直奔大海,那管老百姓死活。

从明成朱棣1421年定都北京,到1644年北京沦陷,明朝灭亡,共经历223年,难道最终明朝的灭亡是因为天子守了国门?

所以说一个国家建立后,做为一国之君应该是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只有国家强盛,外敌才会忌惮;只有国家威武,外敌才会望而生畏。如果一个君王只顾自己的安危,就像题目所怕的“虽远必诛”,那么这国家注定底气不足,而这个国家的人民更无尊严可言。


特信号 海瑞号

  •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