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线是多少日线,股票半年线怎么看?在k线图中,移动平均线有多条,其中有一条叫做股票半年线。股票半年线指的是120日移动平均线。半年线就是120天。在日常观察k线的变化时,120日平均线(即半年线)对个股有着决定的意义。20日平均线(即半年线)对个股有着决定的意义。那么你知道股票半年线如何设置,股票半年线的作用,牛市中半年线运用的技巧有哪些呢?下面中金网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半年线的相关知识。
股票半年线如何设置?
在电脑的日线图上,用鼠标右键单击左上角的“ma”位置,再左键单击“调整指标参数”,将其中的一根均线(通常是最后一根)的天数调到“120”,“关闭”退出。
股票半年线怎么看?
半年线实际上是指数或个股在半年中交易收盘价的算术平均值。也就是说,投资者在这半年中所持有股票的平均价,往往不具备绝对意义。如何看股票半年线?一般地讲,在上涨和下跌趋势中具有助涨和助跌的作用,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支撑和阻力。
在众多移动平均线中,股票半年线怎么看呢?如果说5日均线代表着大盘的短期走势,那么120日均线则代表着大盘中长期走势,通常可以作为牛熊界线的判断依据。在日常观察k线的变化时,120日平均线(即半年线)对个股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由于120日均线所代表的周期较长,因此更能体现出一只个股的长期趋势。在牛熊分界这个问题上,股票半年线怎么看?半年线一般看作牛市熊市的分界线,股价攻上半年线为牛市来临,跌破半年线为熊市来临。牛熊分水岭,股价上穿半年线并站稳是牛市,反之是熊市。
股票半年线的作用:
1、助涨作用。当120日均线处于上涨状态时,有助涨作用。
2、重压作用。当120日均线处于下降趋势时,120日均线对股票价格走势具有重压作用。120日均线下降斜率如果比较陡,则对股票价格走势的压力更加明显,即使股票价格走势出现快速上涨,但随后往往会出现更为快速下跌的走势。
3、确定买入时机。利用120日均线处于上涨趋势时,对股票价格走势具有的助涨作用,来确定买点。即以120日均线作为支撑线,当股价回跌到120日附近时买入。
4、中长期股价趋势判别。120日均线由于变动缓慢,趋势一旦形成或改变,不论是上涨还是下跌都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投资者可以从120日均线的变动中,把握中长线的股价运动趋势。
5、市场成本及趋势指导作用。如许多庄家主力在操盘时,也按120日均线为参考线;庄家在洗盘打压价格时往往也在120日均线止步;长期平台整理时也往往是在120日均线上涨上来后进行向上突破等。
牛市中半年线运用的技巧有哪些呢
即使在大牛市中,市场也会出现调整,有时甚至会出现幅度较大的下跌,也就是所谓的在大牛市格局中出现局部熊市。归纳起来,牛市中有三类回调方式:一种是回调到60日线附近受到支撑,这种属于强势调整,往往是快速上涨的时期;第二种是调整到半年线附近,这种是正常的调整,其幅度和空间相对较大;第三种就是跌破半年线逼近年线的大调整,这种情形往往是由于突发性的大利空导致的,如受到世界性股灾的影响等。其中,考验半年线是正常的调整,是大牛市的中期阶段出现的。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支撑大牛市的基本因素没有改变,此时股指的下跌就主要是由于累积涨幅过大导致的技术调整。这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快速增长是否促使上市公司业绩保持着较快的成长,二是市场的资金面是否比较充裕。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回调的最大空间一般在半年线附近就会得到强劲的技术支撑。虽然在短期可能会出现击破半年线的情况,但都是暂时的,不会有效跌破半年线。衡量的标准就是离半年线的点位不会超过2%。还要强调的是,在一轮超级大牛市中,第一次下跌到半年线附近往往就是阶段性底部的时候。
所以,当股指下跌到半年线附近的时候,也是可以逐步建仓的时候了。当然,这个时候由于前期跌幅巨大,一般难以立即大幅上涨,市场往往会呈现出反复震荡的技术走势特征。如果在半年线附近盘整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了急跌,则是最后一跌,也是最后参与抄底的良机。这个过程中如果伴随成交量的和放大,就意味着有机构资金开始逢低买入了,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参与信号。
此时,盘面显示的一些特征也会提示未来新行情的主流热点是什么:在这个时期表现出抗跌和逆势上涨的个股往往是未来的主流品种。因此,投资者要关注这个时期哪类个股表现活跃。如现在的市场,中低价题材类个股走势强劲,涨停的多数是此类个股,此外银行类个股也相对抗跌。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在下一轮行情中,新的主流热点必定是题材类群体中的个股,而稳定大盘股指的中坚则是银行类股票。对于稳健的投资者而言,现在可以买入银行类个股,而对于追逐高利润、有较强选股能力的投资者来说,则可以参与那些调整到位的、具有实质性题材的品种。
原文标题:什么是半年线(半年线是多少日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aibowen.com/tougao/15510.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赛伯温」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