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有硬伤吗?汉字相比拼音文字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优势太多,本文就多说了
如果说有不足的话,可能就是学习的难度。
汉语相比拼音文字难学,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汉字难解其“形”――
汉语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拼音语言不同,是两维平面的方块字,单纯从汉字中“一笔一划一撇一捺”的笔划组成来解并无特别意义的,汉字以“形”表义,只有综合起来形成图形才表其字“义”;拼音文字中单词由字母构成,只要告诉其中字母怎样拼写的就可以了。所以在字“形”记忆和书写的难度上,认为汉语要高于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的形是“死”的,汉语文字的“形”是活的。如果学习汉字不知其中图“形”从何而来、其图“形”如何变化而来?其“形”自然难写难记?拼音文字是线性排列的,但汉字是二维组合的。
2.汉字难解其“声”――
拼音文字的音和形是统一的,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发音规则,遇到一个陌生单词可根据其字母构成读出其“声”,这是拼音文字最主要特点。
汉字的“声”在汉字“形、声、义”三维构成中相对“形”而言处于第三维从属位置,字“声”并不能完全决定字“义”,其实汉字的“声”藏在字“形”内或在字“形”外。如果不了解汉语的“声”音和“形”内外如何关联,是难以从其“形”知其读“声”音,难以理解一字多“音”和四“声”调变化,这些就成为汉字学习中的“声”音学习难题。
正是汉字的“声”藏在字“形”内和“形”外的特点,几千年来中国虽有不同地方方言也并不会影响其相互交流,也不会影响现代人与古人交流。汉语拼音的出现作为汉字发“声”注解辅助,实际规范统一汉语读音,便于不同方言交流。如果单纯按照拼音文字以“声”学习记忆字“形”、理解字“义”,必然会成为汉字学习的一个难题。
汉字难解其“声”,本质也是在难解其“形”的问题。难点还是在于“形”如何来?图“形”文字如何注解字“声”?“声”如何藏在字“形”内?“声”如何藏在字“形”外?
3.汉字难解其“义”――
拼音文字是一维线性排列的,单词中字母“形、声”合一表达出来的单词“义”是线性,可以见词猜义,一个单词的“义”很单一,其单词相关性是一维线性相关,其单词记忆量要求非常大。
汉语唯一具备“语言”与“文字”功能,语言是“声”,文字是“形”,“形”是“义”主体,声是“义”附属。汉字“形”是二维图形组合信息的,汉字“声”是一维声音信息,汉字的“形”和“声”构成汉字“义”的三维立体信息。汉字如何从“形”表成“义”?独体图形如何形象表“义”?图形如何组字表“义”?汉字“义”如何从“文”组成“字”、和“字”拆成“文”思维变化表达?这些就成为汉字学习中的字“义”学习难题。
汉字难解其“义”,本质还是在难解其“形”的问题。
4.汉字难解其字组“词”--
汉语学习中,一个个汉字认识,组合在一起成不同词却不知其“义”,这是拼音文字学习恐怕难以遇到的。这就出现汉字难解其字组“词”学习问题。
汉字中的字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单词,汉字的字“义”具有三维立体信息,其“字”本身也是“词”,汉字本身具有形象和逻辑思维信息,而拼音文字的单词“义”只有一维线性信息,也只是线性思维信息。汉字其组词表意能力、灵活度极强,如果不了解理解汉字“形”的形象、逻辑思维方式和组词思维方向,只是把“词”当成一个个“字”来理解,必然会有难解其字组“词”的问题。
汉字难解其字组“词”,依然还是在难解其“形”的问题。
总之,汉语不同于世界多数拼音文字,它既有“文字”又有“语言”的独特文化记录体系,不能按照拼音文字语言思维方式去学习了解的。如果按照拼音文字学习方法学习汉字,实际上是用一维线性思维来学习理解三维立体思维问题,是难以理解汉字学习其字“形、声、义”及组“词”学习问题的。如果不理解中国汉字的形象和逻辑思维方式,汉语自然难学!
也可能正是这些汉字的“形声义词”,看似学习的难点,实际上也是对拼音文字的优势。
(配图来自古汀汉字谷图书《古汀汉字卡片》)
我是汉字谷主,【专注说文解字、识字启蒙、k12语文教育、海外汉语等汉字产业,古汀汉字谷独创的《人字学习体系》(人字学习法、快速识字训练、汉字国学、古诗文理解等)】汉字创新思维课程让孩子识字、懂字、用字并读懂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交流!
网友解答:就事论事,刨除民族情感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汉字硬伤有三。
1.浪费脑容量,汉字不像表音文字,你看字就能读出来,学汉字你既要记音又要记形。无形中加大了学习汉语的成本,不过你拼音化的话另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就是多音字问题,韩语就是例证。
2.动词名词化不灵活,德语动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就变成了名词。汉语就没这么灵活,比如“砍造成了水土流失”“跑可以锻炼身体”听起来就很别扭。只能说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跑步可以锻炼身体,日常使用没什么问题,如果你去追求纯净语言或者表达的话,就有点臃肿指向性模糊。
3.最最重要的一点,对存在问题的屏蔽,西方人时时刻刻都要考虑存在问题,认为存在是终极问题。人生下来就要考虑这一切是怎么出现的,存在为什么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最简单的例子英语几乎每句话都要用到的be动词,我们译作“是”,其实也可以译作“存在”,莎士比亚的经典语录tobeornottobe?汉语就没这个范畴,译作“生存或者毁灭”,味道大变。不考虑存在问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汉语容易进入诗境,因为没有对终极问题的探索,会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对时间流逝不敏感,或者说汉语是一种感悟的语言,而不是一种秩序协作的语言。
原文标题:汉字有什么“硬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aibowen.com/tougao/17471.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赛伯温」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