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衰退》有感
思维---读《大衰退》有感
圆个小橙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思维的力量在当下更是凸显的尤为重要,好的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从根源处采取行动,而被蒙蔽的思路,却堵塞其中,反反复复,落得钻入牛角尖的地步。最近看的辜朝明先生著的《大衰退—如何在金融危机中幸存和发展》,更是让我感触十分深刻。
fisher曾经提出了债务通缩理论。他认为经济衰退主要涉及过度债务负担引起的通缩问题。在繁荣的时候,人们预期过于乐观,导致非理性繁荣下的资产价格高估,大家容易举债也有意愿进行举债,此时债务/资产比率将会升高。当经济放缓的时候,资产价格会慢慢下落,形成债务负担。部分主体开始清偿债务。从而出现了资产的供给大于需求,资产出售价格继续下降,导致市场的价格指数下降,从而实际利率上升,引起了债务负担的进一步加重。最终由于通缩产生了越努力还债,债务越多的现象。但是fisher模型的存在需要建立在一个较为苛刻的前提下,即价格的下跌速度必须超过企业的偿债速度,这样才会出现越偿债,债务越多的现象。这种前提是有可能产生的,但是难以为继,并且在解释日本失落的十年现象上也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在日本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偿债现象一直在发生,但是抛售现象却基本没有发生过,这样就不会产生因为大量抛售而出现的通货紧缩状态,前提的否定代表着fisher模型的局限性。
辜朝明先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至少在现阶段,由于我阅读文献范围有限)我认为他的理论较为有道理,而且与实际现状相符,尽管这种思路在之前的学习中,我是很少接触到的。
主流的新古典主义学派、货币主义以及新凯恩斯学派都是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假设前提来构建理论。在这个前提下,货币政策是较为有效的,当央行将利率降低到企业足以获得利润的时候,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企业会增加负债,进行投资,从而将整个社会从经济衰退中解救出来。凯恩斯虽然提出了流动性陷阱的问题,并且认为应该通过提供资金来阻止货币(现金)替代债券,但是这一理论和现实是有所出入的。以日本为例,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对低利率反应强烈,但是仅仅数年之后,对于同样低的利率却无动于衷。流动性陷阱无法解释不同时期同一国家经济对相似的货币政策却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反应。
截止到现在为止,以上的主流理论都是从放贷方的.角度来分析的,皆认为如果可以增加更多的流动性,将利率降低到足以盈利的地步,理性的经理人将会选择继续借贷。同样这些理论的支持者,对于财政政策抱有敌意。从经济模型的角度来看,财政支出的加大将会对私人部门产生挤出效应,所以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他们反对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甚至开始进行财政改革,保持充足的财政盈余。
辜朝明的理论则是从借贷方的角度来思考。他认为关键不在于利率多低,而是在于目前的经济处于什么阶段。他将经济周期分为两个状态,在"阳"态经济中,私营部门资产负债表状况良好,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而在"阴"态经济中,企业面临着因为资产价格暴跌所带来的资产负债表问题,所以不得不极力缩减债务来维持财务状况。"阴"态经济中,企业的这种行为很符合逻辑。一家企业,如果盈利状态良好,但是因为资产暴跌使得负债负担过重,那么此时经理人最直接的举动就是偿还债务。一方面,放任不管会使得今后现金流产生更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一旦债务问题曝光,企业将面临股价重挫。同时,本身良好的盈利状态将会使得企业有能力慢慢修复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虽然这个过程将历时较久。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未来利率下降不会激励他们在远没有修复完成自己资产负债表的情况下,贸然借贷。所以在"阴"态经济中,利率持续下降是无法刺激借贷,从而此时的货币政策作用不显著。(虽然我认为利率下降,会帮助企业减少负债,还是有一定的意义)而面临这种形式,扩大财政支出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此时私营部门正在忙于还债,所以财政政策并不需要担心会过多的挤出私人投资。企业和个人偿债资金流入银行,但同时银行却找不到企业和个人放出贷款,这一部分资金将会沉淀在银行系统中,政府的介入将会使这部分资金重新进入收入循环中,且大量基础设施的项目开展会创造出丰富的就业资源,促进家庭还债,从而早日开始新一轮的消费。所以如果在经济处于"阴"态时,采用"阳"态政策,积极的货币政策以及实行财政改革,反而会阻碍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过程,将经济拖入更深的泥潭当中。
辜朝明的思路视角与传统的经济理论迥然不同,读完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就是不同的思维带给我们的震撼。"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
原文标题:读《大衰退》有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aibowen.com/wenda/1287.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赛伯温」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