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见问答

智利

[拼音]:zhili

[外文]:chile

拉丁美洲国家。位于南美洲西南部。西临太平洋,海岸线长5300公里;北邻秘鲁,东以安第斯山脉与阿根廷、玻利维亚为界。国土南北长4330公里,东西平均宽180公里,最宽处约400公里,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面积741767平方公里,人口1204.2万(1985)。全国分为12个区和1个首都区,首都圣地亚哥。

自然条件地形

从东向西大体分成3条南北纵列带:东侧是安第斯山脉,西侧是海岸山脉,中间为陷落谷地。

智利

智利境内的安第斯山脉长4300公里以上。自北部边界至南纬27°的北段,是玻利维亚高原的延续部分,海拔超过3600米,外围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中段(南纬27°~38°)山幅收拢,山脉平行排列,间夹陡峭、狭窄的山谷,山势高峻,其中图蓬加托山海拔6800米,为世界著名火山。从南纬38°走向火地岛的南段,山体更趋收缩,高度也渐次降低,平均海拔约2000米;山地较为破碎,多东西向的横谷,成为穿越山区的自然通道,山麓地带广布冰川湖,为南美大陆上的主要湖群。其中南纬42°以南,因近代下沉作用,山体濒临海岸,形成众多的峡湾、岛屿和海峡。新生代以来,安第斯山区火山活动强烈,伴随广泛的岩浆侵入,有活火山20多座,地震频繁。北部形成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矿带,与秘鲁矿带相连。

海岸山脉为断块山体,宽30~50公里,北向秘鲁境内延伸,南端下沉沦为岛链。北部海拔500~850米,至中部达2500米以上,西坡多以断崖陡落,海岸平直,缺少港湾;往南复又降至600米左右,呈低丘延续。

海岸山脉与安第斯山之间的陷落谷地,也称中央纵谷,北起国界,南端下沉入海,形成海峡与港湾。谷地底部覆盖深厚的第三纪沉积。其北段和南段分布连续而较开敞;中段因两侧山脉逼近而显局促,更兼多条山嘴横截,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内陆盆地。北段多古湖盆,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厚层湖相沉积中保存有丰富的硝酸盐矿物,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硝石产区。

气候与河流

地跨热带和温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从北到南可明显地分成3个气候区。

南纬30°以北是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区。位居信风带的安第斯山背风坡,又处于副热带高压带东缘,常年在下沉气流的控制之下,加以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气候极端干旱,形成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由南部的125毫米向北减至25毫米以下,安托法加斯塔年降水量仅9毫米,伊基克曾出现过连续14年无雨的记载。因气候干旱,雪线高达6100米,为整个安第斯山山系中雪线最高下限。源于安第斯山脉的河流,能够注入太平洋的只有6条,而且大多数是间歇河。地面为大片流沙覆盖,植被稀少。

南纬30°~37°之间为地中海型气候区。气候温和,最热月(1月)平均气温约16~21℃,最冷月(7月)在8℃以上,气温年较差不大。年降水量自北部的250毫米,向南递增,至比奥比奥河一带达1000毫米。冬雨夏干,5~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左右。自然植被由硬叶常绿乔木和灌木群落组成,具有适应夏干的特征。河流由雨水、冰雪融水混合补给,即使在干旱的夏季,水量仍然丰富,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

南纬37°以南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一般为1000~2000毫米,南部向风坡可高达3000毫米以上,风大、雨日多,气候阴冷潮湿。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兼有冰川湖的调节,水量丰沛且稳定。广泛发育着由假山毛榉等阔叶林组成的温带森林,具很大开发价值。

居民

印欧混血种人占总人口75%;白人占20%,主要是西班牙及英国、德国、意大利、南斯拉夫等国移民的后裔;印第安人占5%左右,多居住在比奥比奥河以南的森林地区。198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6人。近90%的人口集中在科金博至蒙特港的范围内。1981年城镇人口占81%。在就业人口构成中,农业占17.6%,工业占30.8%,服务及其他行业占51.6%。居民多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国语。

领土形成和经济开发过程

原居民为印第安人。公元15世纪中叶后,北部地区是印加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中期西班牙殖民者从北方侵入,建立殖民中心圣地亚哥城,把北部和中部作为它的殖民地(南部1887年并入)。殖民时期经济活动集中在中部及其边缘地带,初期以采掘金矿为主,后因矿源枯竭转而发展农牧业。长期的殖民过程使人口种族成分发生很大变化,形成印欧混血种人和白种人占绝大多数的现状。1818年宣布独立,成立智利共和国。1879~1883年,为争夺硝石矿区同秘鲁、玻利维亚发生“太平洋战争”。秘鲁、玻利维亚战败,分别把塔拉帕卡省(5.8万平方公里)和安托法加斯塔省(12.5万平方公里)划归智利(其北部国境线由此向北推移960公里)。

从19世纪开始,因北部沙漠区硝石和铜的开发,矿业在国家经济中跃居领先地位,出现了安托法加斯塔、伊基克、托科皮亚、科金博等港市和矿业城市;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兴建与完善,促进了中部地区农牧业的发展;比奥比奥河至蒙特港间的地区由于大量欧洲移民的定居,渐成国内重要的农牧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部的铁、煤资源和南端的石油得到开发,重工业兴起。

经济地理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采铜业占突出地位。20世纪70年代铜占出口总额的70%以上,是国家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最重要的来源。由于制造业的发展,木材、纸浆、鱼类产品、酒类和石油化工产品等出口额的增长,1984年铜在出口总值中占的比重降至43.9%。经济发展波动较大,经济重心偏居中部、中南部,尤其是圣地亚哥至康塞普西翁周围一带。

矿业

矿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7%(1982)。世界上最大产铜国和铜出口国之一。铜矿探明储量达1.5亿吨(按金属含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4。1982年产铜123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首次超过美、苏两国,居世界首位。北部沙漠区的丘基卡马塔铜矿是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矿石品位高达1.38%,已开采60多年,年产量约占全国一半。中部的埃尔特尼恩特铜矿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铜矿,产量约占全国1/4以上。上述两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77%,为国家铜矿公司所有。其他较大的有北部的萨尔瓦多铜矿和中部的安迪纳铜矿。

硝石矿储量近10亿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产量占世界的90%,出口曾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战后因人工合成硝酸盐出现,生产日渐衰落,年产量从鼎盛时期的300万吨降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50~60万吨。1980年硝石出口占出口总值的1.8%,在矿产品中仅列第四位。北部塔拉帕卡和安托法加斯塔为硝石主要产地。

铁矿主要蕴藏于北部,储量约16亿吨,其中阿尔加罗博矿最大,约占全国总储量的70%,矿体接近地表,矿区靠近海岸,开采和外运方便。1982年产铁矿石985万吨,大部分运销日本等国,为第三位出口矿产品,钼与铜共生,品位很高,储量仅次于美国,1982年钼产量约2万吨,出口值超过铁矿石,在矿产品中居第二位。此外,中部的洛塔和斯瓦格尔为主要产煤区;南部麦哲伦海峡和火地岛为主要石油产区。

制造业

1982年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8.8%,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15.4%。除纺织、食品、制革、服装、制烟、木材加工等传统的工业部门外,50年代以来还建立了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装配等工业,造纸、电力工业也发展较快,轻、重工业比重大致平衡。1980年钢产量69.5万吨、汽车2.9万多辆;电力工业以水电为主,约占总发电量一半以上。工业主要集中在圣地亚哥-瓦尔帕莱索地区。康塞普西翁及其周围地区是新兴的重工业基地。

农业

1982年农业产值(包括林业、渔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农业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17.5%。以种植业为主。全国有可耕地1190万公顷,其中已耕地48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4%,水浇地面积180万公顷。耕地大部分分布在科金博和蒙特港之间的谷地内,尤以圣地亚哥与康塞普西翁之间的中部地区最为集中。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大麦、燕麦、稻等,粮食不能自给。经济作物有甜菜、大麻、烟草、油料作物等,大多供国内消费。葡萄、苹果、梨、桃等温带水果及蔬菜发展较快,已成为主要出口农产品。中部地中海型气候区,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是葡萄和蔬菜的最大产地。康塞普西翁至蒙特港间的地域,是小麦、甜菜的最大产区,小麦产量约占全国的2/3。畜牧业以饲养牛、羊为主。牧场面积占国土面积1/5以上。比奥比奥河至蒙特港之间是最大的养牛区。

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重要。森林面积20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6%,每年营造速生松林8~10万公顷。林木蓄积量达12.4亿立方米,原木年产量一般在700~800万立方米。林产品出口近年来成倍增长,出口值仅次于铜,已成为拉丁美洲主要林产品出口国之一。森林资源集中于南部地区,采伐活动主要在奇洛埃省以北。

渔业发展很快,1983年捕鱼400多万吨,占世界第三位。渔产中多为供制鱼粉的鳀鱼。是世界主要鱼粉出口国之一。

交通运输业

全国有铁路17700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771公里;公路全长80465公里,其中铺面公路占13%。铁路、公路干线南北纵贯,北通秘鲁,南至于蒙特港。主干公路为泛美公路的一部分,长3400公里,并有公路穿越安第斯山通阿根廷;主干铁路有4条支线横越安第斯山,与玻利维亚、阿根廷境内铁路网相连。公路运输约占国内总运输量的60%。主要港口有瓦尔帕莱索、安托法加斯塔、蒙特港等。

地区经济差异

(1)北部地区。面积占全国的40%,人口仅占10%;矿业生产是最主要的经济活动,生产全国大部分的铜、铁和全部的硝石;气候极端干旱,沙丘广布,农业生产薄弱;本区最大城市为安托法加斯塔。

(2)中部地区。面积占全国15%,人口占全国75%,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向为国家工业最发达地区;区内拥有10万人以上城市5座(全国共7座),首都圣地亚哥、瓦尔帕莱索和康塞普西翁是国内最主要的都市及工业中心;中央谷地灌溉农业发达,集约化程度较高,主要种植水果、蔬菜、饲料作物等,畜牧业也占一定地位。

(3)南部地区。面积占全国45%,人口占全国15%;蒙特港以北地域是粮食、甜菜的重要产地和林、牧业区;工业则分布在特木科、瓦尔迪维亚、奥索尔诺、蒙特港等城市,以甜菜制糖、制乳、制革、木材和面粉加工等为主;自此向南,除南端的石油开采和牧羊业外,广大地区人烟稀少,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

参考文章智利共和国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适合大棚栽培的大果型油桃新品种――智利果树园艺智利扑翅鴷的保护现状、地理分布鸟类知识智利瓦尔帕莱索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智利复活节岛:神秘的“世界肚脐”保健养生智利鸽的名称类别、地理分布、保护现状鸟类知识智利为何被称为“铜矿之国”?地理知识智利蜂鸟的信息、地理分布鸟类知识智利斑[共鸟]的名称类别、保护现状、地理分布鸟类知识智利的北、中、南三部分在气候上有何差异?为什么?地理知识

原文标题:智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aibowen.com/wenda/14498.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赛伯温」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