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钟乳石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石钟乳(《本经》),虚中(《吴普本草》),公乳(《别录》),黄石砂(《药性论》),夏乳根(《石药尔雅》)。
基源:钟乳石为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
原矿物:正品钟乳石指方解石。
历史:本品原名石钟乳,最早记载于《本经》。李时珍释其名曰:“石之津气,钟聚成乳,滴滴成石,故名石钟乳。”陶弘景谓:“第一出始兴(广东韶关市),而江陵(府)(湖北江陵县)及东境名山石洞亦皆有。惟通中轻薄如鹅翎管,碎之如爪甲,中无雁齿,光明者为善。长挺乃有一二尺者。色黄,以苦酒洗刷则白。”李时珍谓:“按范成大桂海志所说甚详明。云桂林接宜、融山洞穴中,钟乳甚多。仰视石脉涌起处,即有乳床,白如玉雪,石液融结成者。乳床下垂,如倒数峰小山,锋端渐锐且长如冰柱,柱端轻薄中空如鹅翎。”所描述产状、产地、形态与现今钟乳石一致。并历代本草均指出前端鹅管石(又称滴乳石)质佳。钟乳石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1985和1990年版药典收载其主成分碳酸钙含量。80年代后期对其微量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其制剂在水、酸、碱溶出的微量成分亦进行了测试研究。
形态:方解石属于三方晶系。为钟乳状集合体。呈圆柱形或圆锥形,具同心环或放射状结构。表面为白色、灰白色,常被染成浅黄褐或浅灰黄等色调,条痕白色。硬度3,性脆,密度为2.715g/cm3。
产状:钟乳常见于石灰岩的山洞中,凡石灰岩山区有洞穴处皆可产出。由于岩石中部分石灰质地层被含有碳酸的水冲击溶解,自洞穴上部滴沥下降时,接触空气,放出二氧化碳,析出结晶性碳酸钙,渐次下垂凝结成钟乳状,即称为钟乳石。
产地产于广西、广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
生药采集:全年均可采取。自洞穴采收凝积的石乳,除去表面附着物及杂石。粗如酒杯的称“钟乳石”;细如鹅管状的称“滴乳石”。药材产于广西、广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
鉴别
性状:1)钟乳石圆柱形或圆锥形,大小不一,长5~15cm,直径2~7cm;表面白色、灰白色或灰褐色,粗糙凹凸不平。质坚而重,断面较平整,洁白色或棕黄色,中央多可见一圆孔,圆孔周围有多数圈层。气无,味微咸。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2)滴乳石笔管状或圆柱状,中空,稍弯曲,长3~5cm,直径1~1.5cm,管壁厚约1mm;表面乳白色或灰黄色,多半透明,粗糙或稍光滑。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具玻璃光泽,空洞较大,有的可见环形层次。以上两种均以色白、有光泽者为佳。
显微在透射偏光镜下,方解石无色透明,闪突起明显。干涉色高级彩白。折射率:no=1.658,ne=1.486;双折射率:no-ne=0.172。
理化:取钟乳石碎粉约2g,滴加稀盐酸,即发生大量二氧化碳气泡;溶液加硫酸数滴,即发生白色硫酸钙沉淀。
加工炮制:常用的炮制品有钟乳碎块和煅钟乳石。①钟乳石洗净,打成碎块,干燥。②煅钟乳石取净钟乳石,置适宜容器内,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研碎。
贮藏:置干燥处,防尘。
化学性质钟乳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3),含量95%~99.5%[1]。据化学全分析含有al2o30.05%,fe2o30.04%,t1o20.01%,p2o50.04%,mgo0.11%,k2o0.11%,na2o0.09%,h2o0.41%,cao56.16%,co242.49%;另尚含有pb、zn、cu、sn、b、ti、mn、ag、sr、fe等微量元素[2]。
参考文献[1]中国药典1990年版的说明书(内部资料)。
[2]中国矿物药.地质出版社,1988:169。
性味:甘,温。①《本经》:“甘,温。”“孔公孽、殷孽:辛,温。”②《吴普本草》:“神农:辛。扁鹊:甘。”③《药性论》:“有大毒。”
归经:入肺、肾经。①《纲目》:“阳明经气分。”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③《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手太阴肺、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④《中国药典》:“归肺、肾、胃经。”
功效:温肺气,壮元阳,下乳汁。
主治:虚劳喘咳,寒嗽,阳痿,腰脚冷痹,乳汁不通。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孔公孽:主伤食不化,邪结气,恶疮疽瘘痔,利九窍,下乳汁。”“殷孽:主烂伤瘀血,泄痢,寒热,鼠痿,癥瘕结气。”②《别录》:“益气、补虚弱,疗脚弱疼冷,下焦伤竭,强阴。”“孔公孽:主男子阴疮,女子阴蚀,及伤食病常欲眠睡。”“殷孽:主脚冷疼弱。”③《药性论》:“主泄精,寒嗽,壮元气,能通声。”“孔公孽:治腰冷膝痹毒风,能使喉声圆朗。”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孔公孽:治瘕结。”“殷孽:治筋骨弱,并痔漏等疾及下乳汁。”⑤《医林纂要》:“补命门,破痼冷,温脾胃,生气血。”⑥《本草求原》:“暖肺纳气,治肺寒气逆,喘咳痰清。”⑦《现代实用中药》:“1)为催乳及制酸剂,又治喘息及肠炎等,并有强壮作用,能壮骨,暖腰膝,妊娠妇人及小儿缺乏钙质时,及肺病患者、腺病质、佝偻病等用之有效,并作眼药料。2)助阳,温肺,止咳逆、上气,利九窍,下乳汁,益气,补虚损,疗脚弱冷痛,强食不老,令人有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肺热咳嗽者忌服。①《本草经集注》:“蛇床为之使。恶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蘘草。”“孔公孽:木兰为之使,恶细辛。”“殷孽:恶防风,畏术。”②《药性论》:“忌羊血。”③《中药学》:“本品性温,凡高热、急性咳喘及哮喘而见咯血者,均忌用。多服久服易引起胃石。”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①钟乳丸(《太平圣惠方》)治小儿解颅囟大,身有痼热,头汗出,腹胀,咳嗽上气,肩息胫蹇,年已三岁尚不能行:钟乳粉、防风(去芦头)、牛黄(研细)、甘草(炙微赤,锉)、漆花各7.5g,熟干地黄15g。上药捣罗为末,入研3药,更研令匀,以犬脑髓和丸,如麻子大。每次以粥饮送下3丸,早晨、午间、日晚各1次。②钟乳丸(《圣济总录》)治肺虚壅喘急,连绵不息:生钟乳185g(细研如粉),黄蜡111g(锉)。上2味,先取黄蜡盛于细瓷器,用慢火化开,投入钟乳粉末,搅和令匀,取出。用物盖封定,于饭甑内蒸熟,研如膏,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丸,温水下。③草钟乳丸(《千金翼方》)治五劳七伤,损肺气,阳气绝,手足冷,心中少气,髓虚腰疼脚痹,身烦口干不能食:钟乳74g(研令细),菟丝子37g(酒浸1宿,别捣),石斛37g,吴茱萸18g。上4味,别捣筛为末,炼蜜丸如梧子。空腹服7丸,日再服之讫,行数百步,温清酒120ml饮之,复二三百步,口胸内热,热如定,即食干饭豆酱;过一日,食如常,暖将息。④钟乳补肺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肺气不足,咳嗽上气,咽喉闭塞,短气喘乏,连唾不已,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语无音声,剧者唾血腥臭,干呕心烦,耳闻风雨声,皮毛悴,面色白者:紫菀、五味子、白石英(研,绵裹)、款冬花、桂心、人参各74g,钟乳(研,绵裹)、麦门冬(去心)、桑根白皮各111g。除钟乳、白石英外,同为粗末,拌令匀。每服15g,水400ml,入生姜5片、大枣1枚(破),粳米30余粒,同煎至200ml,去滓。温服,食后。⑤钟乳酒(《千金方》)治虚损,通顺血脉,极补下气:钟乳185g,附子、甘菊各74g,石斛、苁蓉各185g。上5味,以清酒3600ml渍。服40ml,日再,稍增至200ml。⑥鹅管石汤(《中药临床应用》)治支气管哮喘:鹅管石30g,核桃仁10个,杏仁9g,莱菔子12g,甘草3g。水煎服。(哮喘而见血者不宜服;肾阳虚者不宜多服久服易引起胃石)。⑦《济生方》:“治大肠冷滑不止:钟乳粉30g,肉豆蔻(煨)15g。为末,煮枣肉丸梧子大。每服70丸,空心米饮下。”⑧《千金方》:“治无乳汁:石钟乳、漏芦各74g。上2味,治下筛。饮服9g。”
单方应用:①《十便良方》:“治吐血损肺:炼成钟乳粉,每服6g,糯米汤下。”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溃疡病,胃酸过多:钟乳石研细。每服1.8g,每天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
医药家论述①李时珍《纲目》:“石钟乳,其气慓疾,令阳气暴充,饮食倍进,而形体壮盛。昧者得此自庆,益肆淫泆,精气暗损,石气独存,孤阳愈炽。久之营卫不从,发为淋渴,变为痈疽,是果乳石之过耶,抑人之自取耶。”②缪希雍《本草经疏》:“石钟乳,其主咳逆上气者,以气虚则不得归元,发为斯证。乳性温而镇坠,使气得归元,则病自愈,故能主之也。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者,辛温之力也。疗脚弱疼冷者,亦是阳气下行之验也。甄权主寒咳通声者,辛以散邪结,温以祛寒气故也。”
参考文章钟乳石和石笋stalactiteandstalagmite地球科学原文标题:钟乳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aibowen.com/wenda/15030.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赛伯温」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